返回

在太空中播放的这首歌,光听前奏就够燃了

2022-01-24 南方娱乐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青年音乐家纷纷走进田野间采风,一首以成都温江农村风貌为灵感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并迅速唱响全国。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的思绪就被拉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大地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唤醒田野的活力,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如同幼芽一般拼命冲出泥土。

  随着这首歌的走红,词曲作者陈晓光、施光南的名字也走进大众视野。

  1980年,陈晓光在中国音协月刊《歌曲》编辑部工作,时常组织、带领词曲作家们深入基层,在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这一年,陈晓光来到四川农村采风,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他看到吃饱饭的孩子露出欢颜,听到老农摆脱贫穷后肺腑的笑声,触碰到从泥土中迸发的旺盛生命力,顿时激动不已:“这片田野有希望!在中国的田野上,希望在萌发!”

  回到竹林簇拥的农家小院,陈晓光奋笔疾书,将所见所闻落笔成词。仅三个小时,《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初稿就诞生了。看着眼前的文字,陈晓光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立刻起身拨通了好友施光南的电话,拜托对方将其谱成曲。于是,电话声波将真情洋溢的歌词传送到施光南的耳边,“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施光南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收喜悦感染,几乎没有犹豫,他就向陈晓光保证定会谱出雅俗共赏,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格的乐曲。

  巧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第二天,陈晓光就接到施光南的回电:“写好了,谱子给你寄过去。”当时,连同曲谱一同寄出的,还有一封施光南的手写长信。他在信中简述了自己的创作感受:“我认为写80年代的农村歌曲,既不能拘泥于乡土气息,又不能完全搞成校园歌曲。我们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从小接触大量民乐和戏曲的施光南,将南北民歌的旋律、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融入进《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中,使这首歌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从陈晓光的灵感迸发到施光南完成谱曲,中间不过两天时间。不久后,《在希望的田野上》词曲就被送入录音棚。1981年的一个深夜,陈晓光、施光南满怀激动地坐在中央电视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音棚里。当最后一段合唱录制完毕,现场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兴奋的泪花在两位词曲家眼中闪烁。当时的他们可能意想不到,《在希望的田野上》发行后,能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将陪伴一代又一代人。

  陈晓光少年时就读于北京航校,有过驰骋蓝天的飞行员梦想。2009年,《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搭载的歌曲,被送上太空播放,也算是圆了陈晓光的“航天梦”。

  《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系列作品走进“天府之国”成都,正如歌中所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在这片大有可为的热土上,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夯基蓄势,在成都平原掀起一股“撸起袖子加油干”热潮。歌词描绘的景象,现已是成都随处可见的好风光,目光所及处皆是乡村产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生态宜居的美丽环境、井然有序的治理成效和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希望不仅仅在田野上,更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关键词:
分享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评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