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5 南方娱乐网
一个女人坐在评委座位上,短发利落,眼神里藏着千年古籍的深邃,她一开口,就能把唐朝的宫廷阴谋讲得像街头闲聊那么亲切。
央视的《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刚在今年3月播出,这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蒙曼,又一次以点评嘉宾的身份惊艳亮相。
选手们挥毫泼墨,她却能从一幅字帖里抽丝剥茧,聊出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那一刻你会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话,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才女50岁了至今未婚。
她的择偶标准,高到让人直呼“吓人”,却也让她活得自在又充实。
蒙曼出生在河北承德的一个小县城,那地方叫平泉,山清水秀,但更重要的是,她家是个货真价实的书香门第。
爸妈都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同学,文革那会儿下乡当乡村教师,父亲教语文,母亲教英语。
家里一半工资都砸在买书上,蒙曼小时候,别的孩子在院子里追鸡撵狗,她三四岁就开始啃小人书,五岁就能自己翻大部头了。
父母不逼她,但总有本旧书搁在手边。
父亲上课从来不带课本,全凭脑子背着讲古文,那股自信劲儿,蒙曼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后来在采访里说过,爸妈的职业让她明白,教书不是吃饭的营生,而是点亮别人灯的活儿。
上学对蒙曼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5岁进小学,成绩稳稳的,很快就考上承德一中。
高考那年,她选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系,本科四年一帆风顺。
毕业后没停下脚步,直接保送本校读硕士,专攻专门史。
那些年,她埋头在图书馆,啃唐宋笔记,研究古代女性的社会角色。
1999年她又杀进北大,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27岁博士毕业那时候很多人还在为工作发愁,她已经手握一堆论文,准备回母校教书了。
她在一次访谈中笑言:“我不是天才,就是爱钻牛角尖。历史这东西,越挖越有味儿。”
这不光是谦虚,她的博士论文聚焦唐代北衙禁军制度,2006年还拿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这样的积累,让她后来在课堂上,能把枯燥的史料讲成故事,学生们挤破头听课,外系的也来蹭。
博士毕业后,蒙曼回到中央民族大学,当了历史系讲师。
那是2002年她31岁,第一学期就扛起三门课,她每天熬到凌晨两点,对着墙壁练讲三次,确保五分钟内把事儿说清。
学生们爱死她了,因为她不死记硬背,而是带着问题上课,用悬疑的手法吊胃口。
没几年她升副教授,2007年央视《百家讲坛》的编导慕名来听课,直接邀她上节目。
那年32岁她成了最年轻的明星讲师,主讲《武则天》系列,一讲就是三十多集。观众们惊了:这姑娘个子不高,声音却有股指挥千军的劲儿。
故事讲得百转千回,观点一针见血,不像易中天那么调侃,也不像于丹那么说教,而是像说书人,平易近人却有力量。
节目火了她也火了,之后又讲《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五次登坛,出版了好几本书。
蒙曼讲历史不是为了炫博学,而是想让大家觉得“哦,原来过去的事儿,跟现在这么贴”。
从《百家讲坛》走红后,蒙曼的荧屏生涯就一发不可收拾。
她成了文化节目的常客,那种“一人一书一世界”的气场,让人过目不忘。
拿《中国诗词大会》来说,从第三季起她就是文化嘉宾,坐在那儿点评选手,出口成章,总能从一首词里挖出人生大智慧。
记得第五季,她品苏轼的《定风波》,不光讲意境,还聊宋代市井的吃喝,拉近了古今距离。
观众留言说:“蒙老师一开口,就觉得诗词不是死的,是活的。”
还有《中国成语大会》,她帮选手解码“卧薪尝胆”,顺带聊楚汉争霸的心理战,逻辑清晰得像剥洋葱,一层一层亮堂堂的。
2021年她又上《典籍里的中国》,用女性视角解读古籍,强调“才艺是女性的武装”。
今年3月的《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她担任点评嘉宾,更是把书法聊成文化自信的课。
选手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她不光评笔法,还说起家国情怀:“一管毛笔,写的是个人修养,更是民族脊梁。”
节目播出后,网上热议一片,有人说:“蒙曼不光会讲,还会让人想拿起笔试试。”
这些节目,不是她的副业,而是她把学术带给大众的桥梁。
蒙曼的魅力,不止在台上,她的研究领域是隋唐五代史和中国古代女性史,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是圈内经典。
她还写过《蒙曼女性诗词课:哲妇》,从李清照到武则天,聊女性如何在乱世中发声。
喜马拉雅上的《蒙曼品最美唐诗》,点击破千万,成了知识付费的爆款。
别看她学术味儿重,私下里却接地气。
学生们说,她上课爱讲笑话,下课请大家吃街边小吃。
这样的老师,谁不爱?
她还当过全国妇联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总围绕文化传承和女性权益。
2023年两会上,她谈青年如何接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得让年轻人觉得传统是自己的。”
蒙曼不只是教授,还是个有担当的文化使者。
可话说回来,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女人,为什么50岁了还单身?
这是大家最爱问的,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蒙曼自己倒是不避讳,俞敏洪直播间里,直球问她:“现在还是单身?”
她脱口而出:“我很享受!”那语气,轻松得像聊天气。
不是矫情,她接着说:“现在这状态特别开心,自由自在,但也不排除以后有人出现。”
这话说出口,既诗意又有力量,让人觉得单身不是缺憾,而是种选择。
她的择偶标准高到“吓人”,但也真实得可爱。
一次节目上,主持人朱迅问:“最想嫁给谁?”蒙曼想了想,笑着说:“孙悟空!”全场笑喷。
她解释,那猴子勇敢、正直,还会七十二变——够自由,够有趣,不黏人。
不是真想嫁猴子,而是借古喻今:理想伴侣,得是能并肩作战、互相成全的,而不是拖后腿的。
父母2019年还为她征婚,说不要房车,只要精神匹配。
可惜好多男士一听“得聊得来历史和诗词”,就望而却步了。
蒙曼对婚姻的看法,颠覆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
她痛批“剩女”这词:“剩饭剩菜能剩吗?人怎么能剩?”
在她眼里,婚姻不是人生标配,而是锦上添花。
她说过:“女人独立了,结婚生子是一种活法,单身也是一种。我现在事业充实,朋友满堂,哪有遗憾?”
她50岁了,还在台上点评书法,台下指导学生,偶尔发条朋友圈分享本书。
网上有报道,她的生活节奏稳:早起读书,下午备课,晚上散步听诗。
父母虽操心,但也支持,母亲满族血统,让她从小懂“女人得自强”。
蒙曼的单身,不是眼光太高,而是把精力投在热爱的事上。
“历史教我,女性命运多舛,但总有出路。现代社会,更该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