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被刘德华粉丝泼粪、无奈离港,马浚伟如今为何能成北大硕士?

2025-10-20 南方娱乐网

 马浚伟的经历,仿佛是香港街头巷尾常见的故事,带着浓浓的人情味。他出生在深水埗,家里七口人挤在狭小的地方,父亲是巴士司机,收入微薄,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14岁那年,他就开始卖雪糕,16岁又去图书馆当管理员,早早就放下了学业,肩上的责任让他无法再有太多奢望。生活的艰辛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街头上那股子坚韧劲一直没丢。

1993年,他参加了多场歌唱比赛,虽然多次失败,但依然坚持不懈。终于,他凭借一首《李香兰》拿下了冠军,签约华纳。然而,公司为他准备的宣传语却与众不同。“他不是张学友,也不是黎明,不是李克勤,他是马浚伟”。这句话听起来很有气势,却也意味着他得在众多大明星之间找自己的位置。刚出道时,马浚伟常常被人冷眼旁观,舞台上的喝倒彩和冷嘲热讽成了常态。然而,他每次都坚持唱完歌,明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有站稳脚跟,才能走得更远。

1995年,因在演唱会上开玩笑自嘲,得罪了刘德华的粉丝,引发了媒体的疯狂炒作,瞬间让他成了话题人物,甚至传出被人泼粪的谣言。商演被全数取消,唱片销量骤降,公司的公关陷入了困境,没多久,他便被挤出了香港的主流娱乐圈。于是,他开始转战内地巡演、拍戏和接小广告。通过这些经历,他意识到,手艺才是自己的生存之本,名气总有一天会消失。

1998年,他在《鹿鼎记》中饰演少年康熙,这一角色让观众开始记住了他。此后,他又出演了《洛神》和《帝女花》,凭借出色的古装扮相和独特气质,事业逐渐稳固。但圈内的风向变化非常迅速,一次访谈中他说了句“不拿视帝也不遗憾”,没想到被媒体剪辑成了“看不上TVB”,从此他的事业也再度遭遇波折,拍戏的机会越来越少。

2000年,母亲不幸患上鼻咽癌,病重去世,这一打击让他几乎无法承受。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母亲,身心疲惫,终于在那段时间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长时间依赖酒精和药物来缓解痛苦,整整八年,他在黑暗中度过。然而,马浚伟没有放弃,他开始自学心理学,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将痛苦转化为自我成长的资源。

2013年,他自编自导了舞台剧《偶然·徐志摩》,重新找回了对表演的热情。这一切也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他开始转向文化和学术领域。2018年,他考入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早晨起来上课,经过艰苦努力,最终以低查重率完成了关于影视文化IP运营的毕业论文。49岁那年,他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这让圈内人都大为震惊。其实,他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弥补自己年轻时未能好好读书的遗憾。

之后,马浚伟又学习了中医,考取了咖啡师证,甚至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一年之内,他拿到了20多个证书。尽管外界有些人认为他太过杂乱无章,但他自己却认为,“谁知道哪天会用得上呢?”

2022年,他成为香港某文化机构的委员,参与项目评审。2023年,他又加入了艺术发展局,负责拨款和文化项目的管理。身份和影响力都有了显著变化。而他开设的工作室和表演学校,拍摄的电影与话剧,也让他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事业版图。2024年,他进入新城广播担任营运总监,半年内便升任行政总裁,次年更是成为了某传媒公司的掌舵人。身为艺人,能走到这个位置的并不多,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广泛的人脉,将明星光环转化为实业和管理能力。

马浚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从低谷崛起的励志故事。外界总喜欢拿他的跌宕经历来编织一部励志剧:从泼粪事件、被封杀、抑郁症到转行上北大,再到当高管,这一切都像是电影情节。然而,真实的人生远比这些曲折的事件更加复杂,痛苦也是真正存在的。尽管曾遭遇了巨大压力,但马浚伟并没有倒下。他将痛苦转化为经验,将自己的心灵洗净后,把所有的经历都转变为有价值的技能。

他自己也曾说,人生中的低谷谁都会有,重要的是如何站起来。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心灵鸡汤,更是他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从未打算成为流量榜样,他的本事,正是在无数次的冷眼和挣扎中一点一滴磨砺出来的。

北大的硕士学位、文化官员、传媒CEO、舞台剧导演……这些头衔的背后,藏着他将痛苦转化为动力、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智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名气并不等于能力,失去名气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行动,才能找到人生的转机。

他的人生,像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凭着不服输的韧劲,马浚伟将自己的一手烂牌打成了好牌。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那些曾经希望看他笑话的人:“我还活着,我还在学,我还在干事。如果你也曾摔倒,不妨试试看,如何站得更稳。”

 
关键词:
分享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评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