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南方娱乐网
杨振宁去世的消息震惊全网,这些天,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归根居”,杨振宁生前最后的住所,就成了海内外学子、科学家和普通粉丝的聚集地。

高等研究院迅速在科学馆一楼119室设起缅怀室,从当天起到24日,门前车水马龙。
学生们排队签名,科学家们低头默哀,甚至有从西湖大学赶来的年轻学者,分享杨振宁当年如何鼓励他们钻研规范场理论。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23所高校官网齐刷刷变黑白,潘建伟、施一公这样的后辈院士纷纷发声,忆起先生对青年学子的关切和对跨界研究的推动。
施一公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领全场默哀,说:“杨先生的离去,是科学界的损失,但他留下的精神,会照亮我们前路。”

潘建伟则提到,早在2009年,杨振宁就预见冷原子研究的潜力,推动了量子信息领域的布局。
“归根居”现场鲜花堆成小山,留言本上密密麻麻写满缅怀的话语,有人从上海赶来,有人从海外飞回,只为在杨振宁的故居前鞠一躬。

几天过去,悼念的人群依旧络绎不绝,仿佛整个科学界都在为这位103岁的巨人送行。
让人不由得想起杨振宁那漫长的一生,从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到诺贝尔奖的荣光,再到晚年的家国情怀。
他的离去,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是无数人内心那份对科学与情感的追忆。

而在这些缅怀者中,除了现身镜头被网友知晓的,也一定有默默的悼念的。
在后者中,一定会有杨振宁发妻杜致礼最小的妹妹,今年86岁的杜致廉。
这些年,杜致廉很少有关于她的消息,但她也算是杨振宁亲人中的一个了。

在杜聿明的几个子女中,杜致礼的兄弟姐妹中,唯有最小的杜致廉尚在人世。
据了解,在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和这位小姨子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身体虽已苍老,却硬朗得像陕北的黄土,眼神里藏着家族的坚韧与温暖。

一个在北京定居,一个在台湾那边养老,虽相隔两地,杨振宁去世,杜致廉一定会悼念这位姐夫的。
她曾公开为姐夫的二婚送上祝福,如今又在台北遥遥相望,守望着这份跨越海峡的亲情。
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映照出杨振宁不只是物理学的泰斗,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灯塔。

可在这宏大的缅怀背后,杨振宁的两段婚姻,总让人感慨万千。
第一段是他与杜致礼那长达53年的相守。
从1950年到2003年,他们携手走过战后重建、诺贝尔荣光和家庭变迁。

杜致礼生于1927年南京,那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她的父亲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抗日战场上的猛将,从长城抗战到昆仑关大捷,屡建奇功。
母亲曹秀清,更是陕北米脂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早年参加革命,嫁给杜聿明后,一家六口本该是国民党高干的优渥生活。

可1949年淮海战役,杜聿明被俘,一切都变了天。
曹秀清带着五个孩子去台湾,长女杜致礼已赴美留学,只剩二女儿杜致义、三女儿杜致廉和三个儿子杜致仁、杜致勇、杜致严,挤在简陋的寓所里。

杜致廉
杜致礼那时在美国纽约圣文森学院读英国文学,1949年圣诞节,在普林斯顿一家中餐馆偶遇旧识杨振宁。
两人本是西南联大附中的师生,杨振宁曾给她补过数学课,那份青涩的师生情,在异国他乡迅速发酵成爱情。

1950年,21岁的杜致礼嫁给28岁的杨振宁,婚后她放弃学术梦,当起贤妻良母。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顺便操持家务,抚养三个孩子: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女儿杨又礼。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奖,杜致礼随夫赴斯德哥尔摩领奖。

那晚,瑞典国王挽着她入市政大厅,杨振宁则与她翩翩起舞。
照片上,她笑靥如花,身后是科学界的闪光灯。
可私下里,她是杨振宁的港湾,孩子们小时,杨振宁埋头研究规范场论,她一人管吃管穿管学业,还把自己的文学音乐爱好融入家庭,让科学与艺术在家常里融合。

1966年全家迁长岛,她继续支持丈夫的普林斯顿工作。
杨振宁后来忆起,总说杜致礼是他的“知己和助手”,没有她,就没有那份心无旁骛的钻研劲头。
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离世,享年76岁,杨振宁悲痛欲绝,睹物思人,足足低落了好一阵。

他们的子女如今在美国,杨光诺做电脑工程师,杨光宇搞化学,杨又礼从医。
杜致礼的离去,让杨振宁的世界黯淡下来。
可生活总有转折,2004年,82岁的他娶了28岁的翁帆,那场婚礼轰动一时。

年龄差54岁,舆论如潮水般涌来,有人祝福,有人质疑。
杜致廉作为杜致礼最小的妹妹,她公开表示支持姐夫的决定,说这是“姐夫的幸福选择,我们家人理解”。

杜致廉生于1939年,比姐姐小12岁,是杜家三女。
在杜聿明被俘后,她随母亲曹秀清去台湾,那年她才10岁。
童年记忆里,是重庆的战火和南京的离散。

杜聿明从军,家里总飘着硝烟味,小杜致廉跟着姐姐们念书,母亲曹秀清教她们识字革命。
杜致廉从小就显露出韧性,她考上大学,学理工,毕业后进科研所工作。
可杜聿明被俘,家族蒙阴影,她被调去外勤,月薪低得勉强温饱。

弟弟杜致勇被发配渔港,姐姐杜致义做会计,二哥杜致严随母艰难度日。
曹秀清四处求人,旧部们避之不及,人情冷暖,让姐弟几个早早学会自立。
1963年曹秀清获准赴大陆与杜聿明团圆,杜致廉他们留在台湾,继续低调度日。

后来杜聿明肾衰竭去世,享年77岁,因当时的社会政局原因无法奔丧。
那一刻杜致廉在台北听到消息,哭得像孩子。
这些年杜致廉在台湾安家,结婚生子,工作上从科研转行政,养家糊口。

杜家儿女中,如今活着的,只剩她一个。
长姐杜致礼2003年走,二姐杜致义早逝,长兄杜致仁自杀,弟弟杜致勇2010年后音讯渐少,三弟杜致严也已故去。

杜致廉成了最后的守望者,86岁了还硬朗得能参加纪念活动。
2009年她作为昆仑关战役将领后代,赴南宁出席“纪念昆仑关大捷70周年”活动,台上讲父亲的抗战故事,台下掌声雷动。

2015年那是最让她心安的一年,她和弟弟杜致勇一行六人,从台北飞抵西安,开始寻根之旅。
飞机落地,她望着窗外黄土高原,眼里是儿时的陕北米脂。

迁墓仪式简单而庄重,杜致勇扶着姐姐,合影留念,那张照片如今成了家族珍藏:姐弟俩站在墓前,风吹乱白发,身后是陕北的青山。
杜致礼去世后,杜致廉和杨振宁的联系从未断,杨振宁多次带着翁帆与杜致廉见面,双方留下珍贵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