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南方娱乐网
真是意外!郑智化机场竟然是连滚带爬的爬进了飞机舱,都不顾及顾客的尊严吗?飞机上的乘务人员在干嘛?
那天下午,歌手郑智化发了一条微博,文字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 他说在深圳宝安机场,升降车停靠后与飞机舱门之间有25厘米的落差,轮椅推不进去,腿也跨不过去,最后只能“连滚带爬”地进机舱。

更让他心寒的是现场工作人员的态度。 他描述那个操纵升降车的司机“根本不顾我的安全,完全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 这位以《水手》中“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激励了无数人的歌手,这次却忍不住说“对这种没人性的行为跟态度,我忍无可忍”。
这条微博瞬间引爆了网络。 四小时内,深圳机场就连发两条回应,在郑智化的微博评论区公开道歉,表示已第一时间会同航空公司启动核查,承诺将全面优化特殊旅客的服务保障细节。

网友们在评论区齐刷刷地刷着《水手》的歌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用这种方式为偶像加油,也为更多“被卡住的人”发声。
歌手李琛很快在评论区留言回应,他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感叹“无障碍设施、服务意识及配套措施还需提高且长期重视”。 这种共鸣让事件超越了单纯的明星投诉,揭开了残障人士出行困境的一角。

深圳机场在25日晚间发布了更详细的情况说明。 他们解释当天郑智化乘坐的是深航ZH9073航班前往台北,因为国际及地区航班近机位资源已饱和,所以安排在了远机位停靠。
机场方面提到,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要保持20cm的高度差,这是为了防止保障设备刮碰飞机,因为飞机在旅客上机和货物装载过程中会出现上下移动。 但这个安全考量却给轮椅旅客进入客舱带来了不便。

深圳机场表示,在郑智化登机过程中,有1名航司地服人员和1名机组人员协助他安全进入客舱。 这个说法与郑智化描述的“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形成了对比,显示出双方对事件描述的差异。
不过,机场还是承认了服务保障存在不足,并宣布了立行立改的措施:自10月25日晚间起,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保障;对于确实无法靠桥的航班,轮椅旅客现场保障人员由1名增加至2名;试点启用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解决高度差问题。

这不是个例。 就在今年4月,两位母亲携带两名孤独症孩子在申请机场绿色通道后,被东航以“影响其他旅客”为由拒载。 最终他们转乘另一航班,在签署免责协议后才成行。
更早时候,一位双腿残疾的知名博主“克里斯蒂娜”也遭遇过类似困境。 她在出行前两周已成功申请客舱轮椅服务,但值机当日却被临时告知,因无陪同人员无法为其提供客舱轮椅服务,且拒绝其独自登机。 多次沟通无果后,她只能办理退票。
这些案例共同描绘出残障人士航空出行的现实困境。 网友“可俐呀”分享带年迈父母出行的艰难经历,直言“妈妈再也来不了了”的永久遗憾;“laados”则犀利指出,许多城市的盲道已沦为“黄色装饰品”;“iLeonyy”强调无障碍设施不应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必须落实到日常使用中。

还有网友“追风入天涯”分享了自己暂坐轮椅期间,面对银行60度陡坡的无助;“三十六叶”更直言此类问题遍布各地。 这些亲历者的分享表明了整个社会无障碍服务体系的系统性缺失。
业内人士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关乎设施硬件,更涉及服务意识、管理制度等软件配套。 今年5月16日民航局发布的《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在残疾人、老年人等旅客抵离航站楼、值机、安检、出入境检查、登机(下机)、中转等全流程中,要基于旅客需求及流程动线合理设置无障碍设施设备,并提供必要的无障碍服务,消除服务断点。
指南还特别提到,要尽可能减少行动路线上的台阶等存在高度差的区域,若不可避免存在高度差,则需要设置斜坡、自动扶梯、电梯等设施辅助通行。 例如,飞机舱门与登机桥活动端接驳处要确保轮椅使用者顺畅通行。

但规定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深圳机场客服人员在回应郑智化事件时提到,对行动不便的旅客,建议提前向航空公司申请全程轮椅服务,乘机当天会有工作人员协助登机。 如果没有提前申请,乘机当天在值机柜台也可以申请。
然而这个标准流程在现实中常常被打折扣。 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他的遭遇能够迅速引起关注并得到官方回应,但普通残障人士面临的类似问题往往被忽视。
在航空服务领域,残疾人出行不便问题长期存在。 据深圳机场介绍,他们已研发测试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正在试点启用,以解决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及廊桥与飞机舱门高度差给轮椅旅客登机带来的不便。

今年初,四川省人大代表牛钰也在两会上提出完善航空无障碍服务体系的建议,希望让残疾人能够便捷出行、体面出行。 这些建议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回应,有人评论说“让无障碍设施从‘能用’到‘好用’,说出了残疾人的心声”。
但改变需要时间。 从设备更新到人员培训,从流程优化到意识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持续投入。 深圳机场承诺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但对于繁忙机场来说,近机位资源有限是现实问题。
增加现场保障人员数量是一个改进,但关键还是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 郑智化描述的那个“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的操作人员态度,反映出部分一线工作人员对残障旅客需求的漠视。

航空公司在特殊旅客服务方面也存在改进空间。 比如针对孤独症等心智障碍群体,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服务机制,进一步细化特殊旅客承运标准,完善员工专业培训体系,明确服务边界。
真正的无障碍服务,不仅在于设施完善,更在于从制度到文化,承认差异、主动适配,让差异被接纳。 这需要从单纯“允许登机”转变为“全程保障”,构建“科学评估标准—无障碍申请通道—机上服务落实”一体化的全流程支持体系。
郑智化事件引发的关注效应已经显现。 深圳机场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回应并宣布改进措施,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残障人士航空出行难题,还需要更系统性的改变。
从硬件设备到服务流程,从人员培训到制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残障旅客的实际体验。 25厘米的高度差,不仅是一个物理距离,更是服务与需求之间的落差。

这次事件让公众看到了残障人士在日常出行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即使是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会在标准化流程面前遭遇尴尬和无助,普通残障旅客的处境可想而知。
航空出行只是残障人士面临的众多障碍之一。 从机场到城市,从交通到建筑,无障碍环境的完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这次事件引发的讨论,至少让这个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深圳机场承诺“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持续改进优化”,这个态度值得肯定。 但承诺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改进措施能否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残障人士来说,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考验。 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和道歉,更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自内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