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法院判了!乌兰图雅,胜诉!

2025-09-16 南方娱乐网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网络时代,谣言的破坏力早已深入人心,而身处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更是常常直面谣言与恶意攻击的困扰。蒙古族歌唱演员乌兰图雅,便曾深陷这样的漩涡,却以坚定的法律行动,为自己正名,也为清朗网络空间写下生动注脚。

  网络谣言的滋生,有时源于信息传播中的无意误解,但更多时候,是别有用心者为博眼球、泄私愤的刻意为之 —— 这类谣言往往带着明确的恶意,对当事人的名誉与情感造成深重伤害,性质恶劣至极。乌兰图雅遭遇的,正是后者。2024 年 6 月,孙某某通过其百家号账号,公开发布针对乌兰图雅的侮辱、诽谤内容,相关言论迅速扩散,不仅引发恶劣社会影响,更深深刺痛了她的情感,严重侵犯了其合法名誉权。面对无端诋毁,乌兰图雅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坚定维护自身权益。

  近日,乌兰图雅委托北京道张律师事务所发布 “名誉维权案件简讯”,清晰还原了事件全貌与维权历程:法院经依法审理,判令孙某某承担公开赔礼道歉等侵权法律责任。因孙某某未及时履行判决,乌兰图雅进一步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最终,在强制执行期间,孙某某于涉案网络账号刊登致歉信,向乌兰图雅公开致歉,并足额履行了赔偿款项义务。这起案件并非个例,许多公众人物都曾有过类似遭遇 —— 公众人物因身份特殊性,天然承受更多关注与讨论,这本是社会对其职业价值的一种认可,但 “讨论” 绝不该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更不能是突破底线的侮辱与诽谤。

  回望乌兰图雅的艺术生涯与社会担当,更显恶意攻击的荒唐。多年来,她始终以勤恳态度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从最初深耕草原歌曲,到不断拓展创作题材,从单纯的草原歌手成长为兼具演唱与创作能力的音乐创作者,每一步都扎实有力。《套马杆》的悠扬、《站在草原望北京》的深情、《点赞新时代》的昂扬、《阿尔山的姑娘》的灵动、《凤凰飞》的洒脱…… 一首首代表作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无数粉丝反馈 “总能在某个时刻、某个角落听见她的歌声”,足以证明她是真正被全国老百姓熟悉与喜爱的歌手。

  而在艺术之外,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的乌兰图雅,更将 “文艺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融入公益实践:跟随中国文联开展慰问演出超百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把歌声与温暖送到基层一线;心系偏远地区儿童,不仅捐献大量书籍助力知识传播,更搭建 “乌兰图雅爱心音乐教室”,为孩子们的艺术梦想插上翅膀;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捐物,用行动传递温暖力量;2025 年西藏日喀则震区牵动人心时,又通过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及时捐款…… 这份 “向上、向善” 的坚守,早已成为她艺术生涯之外的另一重鲜明底色。

  为何总有恶意攻击与谣言滋生?究其根本,是部分网络账号将 “流量” 凌驾于底线之上。尽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已是共识,但仍有账号剑走偏锋,把恶意炒作当作 “流量密码”:一类是毫无立场的 “墙头草” 账号,没有固定价值观,只追热度 —— 什么话题火就跟风写什么,哪种观点吸睛就刻意迎合,甚至为覆盖流量,将同一事件的 “正面、反面、中立” 观点各写一遍,看似客观,实则是毫无原则的投机;另一类多是 “受人之托、为利而来”的账号,带着明确的攻击目的,批量发布同质化虚假内容,或诋毁特定人物,或煽动粉丝对立,用谎言混淆视听,成为破坏网络秩序的幕后推手。

  不可否认,网络空间包罗万象,如同 “大染缸”,既有真诚交流与正向传播,也难免夹杂混乱声音。但正因如此,更需要每个网民守住自律底线、保持自省清醒:不做跟风起哄的 “看客”,不做传播谣言的 “推手”。要知道,公众人物选择维权,往往是 “忍无可忍” 后的无奈之举 —— 维权本就有成本,他们多数时候选择包容,是不愿与无聊之人纠缠,也不愿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接招” 炒作,可当伤害突破底线,法律便成为捍卫尊严的必然选择。

  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从不是某个人的 “独角戏”,而是千万网民共同参与的 “大合唱”。乌兰图雅的维权案件,既是对恶意攻击者的警示,也为公众敲响警钟:唯有每个人都主动承担责任,对谣言说 “不”,对恶意攻击说 “不”,才能让网络空间少一些戾气、多一些正气,少一些混乱、多一些秩序,让真正有担当、有价值的人和事,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

关键词: 乌兰图雅
分享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评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